
物流通道升級,撬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
2025年3月21日,一列滿載1220噸貨物的集裝箱班列從南寧國際鐵路港鳴笛出發,標志著廣西首趟南寧至粵港澳大灣區貨運班列正式投入運營。
這趟班列不僅是兩地物流通道的物理延伸,更為北部灣經濟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化要素流動、產業協作注入了強大動能。廣西作為連接西南腹地與沿海經濟帶的戰略支點,正以高效物流網絡為紐帶,加速構建“兩灣”協同發展的新格局。
此次班列首發的核心價值,在于其打通了廣西與大灣區之間的鐵路貨運新動脈。相較于傳統公路運輸,鐵路貨運在成本穩定性和運輸規模上具有顯著優勢,尤其適合玻璃碴、陶瓷等大宗工業品的長距離運輸。根據廣西交通部門規劃,未來將動態調整班列頻次,并開發更多定制化貨運產品,既推動廣西特色資源“南下”融入大灣區產業鏈,又助力大灣區先進產能“西進”輻射北部灣市場。這種雙向流動的背后,是廣西依托《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體規劃》的頂層設計,將交通互聯互通作為區域協同的“先手棋”。
班列的開通折射出廣西“大通道戰略”的加速落地。近年來,廣西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抓手,構建起鐵路、公路、水運、航空立體化交通網絡。例如,西江航運干線貴港以下航道全線通航3000噸級船舶,平陸運河工程完成超84%的土石方開挖量,南寧機場國際貨運航線覆蓋東盟10國。這些基礎設施的升級,使廣西從地理通道升級為功能樞紐——既能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,又能通過中越跨境班列、海鐵聯運將貨物分撥至東盟市場,形成“大灣區—廣西—東盟”的貿易閉環。
值得一提的是,物流升級正在催化產業空間重構。在東部新城,新能源汽車、精細化工等臨港產業集群快速崛起;在臨空經濟示范區,2024年國際貨郵吞吐量突破10萬噸,生鮮冷鏈、跨境電商等業態蓬勃發展。數據顯示,北部灣港“新三樣”出口量年均增長超40%,印證了高效物流對產業結構的牽引作用。當玻璃碴、飲料等傳統貨物通過班列實現規模化運輸時,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得以將更多資源投向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,形成“物流降本—產業升級—需求擴容”的正向循環。
首趟貨運班列的汽笛聲,吹響了“兩灣”聯動向更高水平邁進的號角。當鋼鐵軌道與黃金水道交織成網,當物流數據與產業要素自由流動,一個更具活力的一體化經濟圈正在中國南疆加速成型。在這里,基礎設施的“硬聯通”與制度規則的“軟銜接”相得益彰,共同書寫著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時代答卷。